1.2011年法国网球公开赛。李娜对阿扎伦卡。。。cctv5的直播时间。注意 是电视直播
2.网球选手中叫声最大的
3.澳网2013李娜2分之1跟谁比
4.莎娃,科娃,小威,技术特点有什么不同
2011年法国网球公开赛。李娜对阿扎伦卡。。。cctv5的直播时间。注意 是电视直播
2011年的法国网球公开赛cctv5会在6月1号7点半开始播出 。本届法网的女单四分之一决赛 李娜vs阿扎伦卡 由于6月1日 晚 李娜耗时1小时29分钟,以7-5 6-2横扫阿扎伦卡,晋级本届法网的四强,如果你没有看到这场比赛,可以到cntv中国网络电视台去观看完整的比赛。娜姐半决赛的对手是莎拉波娃,cctv5今晚将会在今天晚上7点30分直播娜姐的比赛,娜姐的正式比赛要晚上八点才开始的 。我觉得本场与莎娃的半决赛双方五五开,谁能把握比赛的气势,对关键分的把握更好,谁就会赢得比赛,晋级决赛。
网球选手中叫声最大的
北京时间6月21日,在温网的中心球场,如今可以关闭的顶棚会让球员的尖叫声更加的突出。名宿们认为这有失网球的优雅。而要把所有球员的分贝限制在65以下,下面这十位温网史上最出名的“金嗓子”绝对是主委会最大的难题。
第10名:德门蒂耶娃 73分贝
有些球员,在自己的整个比赛叫声都不停歇过,其声音就像高音调的哭泣,这在当今网坛特别普遍。而还有一些尖叫是渐升的,很多时候只会在关键分上爆发,尤其是在经历一个较长的拉锯分之后。这种尖叫是充满奋斗热情的,可以很大程度上释放球员的压力。而神仙姐姐显然属于后者。
第9名:克里斯特尔斯 75分贝
和库尔尼科娃一样,克里斯特尔斯只会在自己处于逆境中用叫声鼓舞自己的士气。这样的声音也会让自己免于外界干扰,而赢下每一分她靠的还是是自己努力的拼搏,而不是尖叫的策略。当然要是能在如今听到小克的声音,对于很多球迷来说绝对是一种享受。
第8名:库尔尼科娃 78.5分贝
库尔尼科娃只会在自己处于重压下才会发出叫声,和如今女子网坛策略性的尖叫不同,库尔尼科娃她们只是在压力下自然发出的哼声。听起来似乎有点像汽车尾部发出的声音,和当今网坛经久不停发动机般的尖鸣无法比较。
第7名:伊莲娜-波维娜 81分贝
这位俄罗斯红粉的叫声远比她的球技来的出名。听起来就像是一只即将死去的野兽在痛苦的嚎叫,这让观众十分的痛苦,当然她对手的感觉也好不到哪里去。
第6名:阿扎伦卡 83.5分贝
典型的现代声音发生器,尖锐的叫声,始终如一的音量和音调。在过去10个月莎拉波娃伤退得时候,她就更让人印象深刻。从分贝效果来说,她和那些火车站应当记录保留的汽笛声势均力敌。
第5名:大威 85分贝
当大威尖叫的时候,你能感受到一种焦虑,就像一只幼仔快要在流沙中沉默那样的绝望,这让大威的尖叫也在巡回赛上独具特色。在07年那场和莎拉波娃的比赛,解说员都忍不住暗自发笑——开始时让人发笑的,但是慢慢的就会感到难以忍受这样两个高声喇叭不断的对叫。
第4名:小威 88.9分贝
成绩上比姐姐好,小威的叫声也比姐姐来的大。早期的小威叫声并不是十分的大,但是后来越来越大和她的冠军数目一样往上面涨。她的叫声和她的正手一样极具攻击性,就像一个风砖机一样不断敲打着你的神经。但是小威的声音却很受欢迎,甚至还被电台作为录音播出。
第3名:塞莱斯 93.2分贝
塞莱斯大概是女子网坛尖叫的始作俑者,典型的双音节发声,一波之后马上是另一波更为猛烈的冲击。有意思的是塞莱斯是第一个因为尖叫声过大而被温布尔登处以罚款的选手。如今塞莱斯仍坚持温布尔登的做法是她感到最遗憾的一件事情。
第2名:德-布里托 分贝未知
莎拉波娃的继承人,和莎娃的叫声一样具有相当好的持久性和一致性,甚至其频率更高。看她的比赛时候,观众就像置身于F1的赛车场。法国选手雷扎伊就曾抱怨过,我国选手郑洁在今年法网也深受其害,她也直接导致巡回赛主办方们在温网前决定召开一个会议讨论球员尖叫的问题。
第1名:莎拉波娃 101分贝
无可置疑的沙拉波娃是尖叫女皇,贯穿全场的尖叫,持久性、高分贝绝对让40岁以上的人饱受折磨。尖叫已经成为莎拉波娃比赛的一大特色,她的分贝就像是飞机着陆,甚至有人说那种尖叫已经到了人类的忍受极限。尖叫之于莎拉波娃,就像美貌之于库尔尼科娃一样,让人印象最为深刻。
澳网2013李娜2分之1跟谁比
维多利亚·阿扎伦卡(Victoria Azarenka),世界女子职业网坛新生力量的****之一。曾为青少年世界第一,并获得多项青少年大满贯冠军头衔。转入职业后,逐步奠定自己在职业网坛的影响力。2009年获得布里斯班、孟菲斯、迈阿密三项巡回赛冠军;2010年获得斯坦福与莫斯科两项冠军;2011年再获“第五大满贯”迈阿密以及马尔贝拉、卢森堡三项冠军。北京时间2012年1月28日下午,澳网女单决赛在阿扎伦卡和莎拉波娃之间举行。最终,阿扎伦卡6-3、6-0轻取对手,首次闯入大满贯女单决赛就获得冠军,也将登上最新一期世界排名的榜首。
姓名: 维多利亚·阿扎伦卡
外文名: Victoria Azarenka
别名: Vika、阿扎
国籍: 白俄罗斯
出生地: 白俄罗斯明斯克
出生日期: 1989年7月31日
身高: 1.83m
体重: 60kg
运动项目: 网球
技术特点: 右手持拍,双手反拍
主要奖项: 两届大满贯混双冠军
2012年澳网女单冠军
星座: 狮子座
血型: AB型
莎娃,科娃,小威,技术特点有什么不同
小威 技术特点:前期(2007年之前)以力量压制为主,发球,正反拍火力十足。后期随着体能下降,以前3板进攻为主,相持球则以旋转落点压制。发球相较前期落点更多,威力更甚。被称为WTA有史以来最佳发球。
接发球环节经常出现接发制胜分,尤其是当比赛局面落后时甚至会主动接死对手一发。心理素质极其过硬,尤其在大满贯比赛中,基本没输给过一般选手。比赛落后时打的甚至更为放松,往往反败为胜。例如2010年澳网1/4决赛对阵阿扎伦卡,在第一盘输掉,第二盘0:4落后时绝地反击,逆转晋级。
莎娃 莎拉波娃属于侵略型底线型球员,她的正反手的击球力量、深度、角度俱佳。她经常喜欢击出强力的旋转球来取代传统的上网截击和过顶扣球。考虑到莎拉波娃的身高,她被认为拥有良好的场上速度。2008年初,一些观察家注意到莎拉波娃在比赛上逐渐成熟,她展现了改良的摆动和跑动,并把过小球和反手切球加入自己的击球体系。除了力量感,莎拉波娃最大的优点在于她坚韧不屈的心态和不甘人后的精神,正如Nick bllettieri说的,她“像钉子一样坚韧”。她拥有一颗冠军的心,始终对胜利充满了渴望,拥有一颗大心脏与良好的心理素质飞,永不服输。在2010年的法网比赛上,网坛名宿是这样评价莎拉波娃的,“对于她来说,比赛到了最手才算结束”。
莎拉波娃以场上“咆哮”著称,咆哮声甚至在2005年温网的一场比赛中达到了创纪录的101分贝。在2003年伯明翰比赛的第二轮,在对手 Nathalie Dechy向裁判员投诉后,莎拉波娃被要求降低咆哮声。她回应说她的咆哮是“一种自然的本能”。Monica Seles 称咆哮是网球运动的一部分,是自然而然的。当被媒体问及咆哮的问题时,莎拉波娃要求媒体“只看比赛就好”。
发球
职业生涯初期,莎拉波娃的一发和二发非常有力量,被普遍认为是世界巡回赛最好的发球手之一。但是,2007年起,她的肩伤降低了发球的效率。她在很多比赛中仿佛中了规律性的高双误魔咒。两届美网冠军Tracy Austin 相信莎拉波娃经常在发球出现问题后丧失了对剩下比赛的信心,于是便频繁犯下非受迫性失误,打得更放不开手脚。网球作家Joel Drucker评论说,她的发球是“她整场比赛的催化剂”,她对发球的重视“暴露”了她的缺点。她休赛归来后,她使用了一种简洁而力量稍小的动作,虽然这可以打出ace球但还是避免不了大量的双误。在2009年美网的早早出局后,莎拉波娃的发球回归到类似她手术前的,更加伸长的动作。她从此可以打出速度前所未有的,包括2010年伯明翰巡回赛上那记时速191公里发球——她生涯中的第二快的发球,在2013年对阵小威的多哈半决赛中,她将自己的发球最快时速刷新到194球公里。她的发球水平不断提高,总能在关键时刻有高质量的发球。
场地
由于依赖力量进行比赛,莎拉波娃更喜欢快节奏的硬地和草地,她对于慢节奏的粘土场地并不适应。莎拉波娃承认对比其他场地,她在粘土上的动作并不协调。她曾经在一场粘土比赛后将自己描述成一头“冰上的奶牛”。场地的限制也限制了她的生涯战果。在职业生涯的第八年她终于在粘土场地赢得了第一座wta冠军,在此之前,她在其他场地赢得了18项冠军。之后,她逐渐适应了红土场地,在红土上发挥出极高水平,终于在2012年实现了全满贯伟业。
落地球
莎拉波娃也以精确的球感和强力的落地球击打闻名于世。她的强力正手击球常常得到分数,创造成功的净胜分。莎拉波娃不时通过正手使用反方向的,类似于Lindsay Denport 和 Rafael Nadal的随挥。这使得她可以击球稍晚于正常,并增加球的上旋度,但是也可能导致时间差上的失误。反手击球,虽然不是她的主要得分手段,却是更值得依赖的,在很多网球分析者看来,这才是她最大的优点和网球史上最伟大的击球之一。她的网前击球在进攻时表现出色,她经常选择推球而不是切球,但这并没有被看作是一种力量的表现——这似乎只是一种习惯。
科娃 则和莎娃是同一类型
望纳~